近几年,青春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大荧幕,一次次刷新着大众们的认知。无论是懵懂青涩的爱恋还是疯狂的不计后果,呈现出来的都是“理想化”的青春样貌。
如今影坛更偏向于呈现给观众现实意义上的青春片。比起止于“男孩遇见女孩,女孩爱上男孩”的狗血剧情,青春影视更应该注重的是“感同身受”,更倾向于讲述青春的本质即残酷。因为真正的成长是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不需卖苦与矫情。

黄尧 / 孙阳 / 汤加文 / 倪虹洁 / 江美仪

《过春天》自去年平遥电影节脱颖而出以来一直关注不断,一路杀到柏林,被冠以崛起的华语青春片。影片呈现的是一个普通中学女孩生命中偶然的一小段插曲,有憧憬、有躁动、有诗意、有险情、将发未发、欲收难收。但所有描述尺度都极为平淡与克制。让初出茅庐的人来演一些风风火火的落寞,恰到好处。希望等到《过春天》起飞,这些优质的电影人,都在自己的春天里。

女主佩佩是一位单非家庭的成员,跨境学童是她的另一个身份,家庭的不完整无疑成为了她性格养成的重要因素,父母关怀的缺失和对归属感的迷茫,则推动了她逐渐走向冒险道路。影片在细节上,揭露了人物角色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大环境存在的普遍问题,引人深思。
导演将青春片的情节与情绪,置于犯罪片类型当中,将青春的躁动类比于犯罪的刺激。摄影、剪辑、配乐各环节都很突出,几个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不错。特别互绑手机那场戏,拍出了少有的朦胧欲望。
每个年代的人都带着时代下的特殊印记,而今我们也能在怀旧的年代剧中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和充足的想象空间。在其中感受一代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或是春风满面,或是浑浑噩噩,或是痛不欲生。
中国电影终于回归到了最好的状态:将民族史诗和隐伤埋于几个家庭的故事之下,讲述了中国现代不得不说的那段历史。个人的命运被大时代碾压后留下的伤痛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故事没有过分渲染,只是平静地浮出水面。

王景春 / 咏梅 / 齐溪 / 王源 / 杜江

《地久天长》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工人家庭的变迁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史,是一场久违的相逢。影片将两家人的爱恨情仇呈现在我们眼前,为他们的离合而悲喜。电影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经历的故事。这是献给每一个勤勤恳恳逆来顺受的中国人的镜子,我们从中见人,见命,见自己。

在这部影片中,可以说是感受不到王景春和咏梅的表演痕迹,他们都是“收”着演的,足够冷静和克制,但也就是在这种克制当中,释放出了惊人的情感力量。与人物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他们走路吃饭说话,他们痛哭欢笑愤懑,熨帖细润,一抬眼一转身都让你信服。
整部电影拍得含蓄,表达得婉约,精准的点到了中国人骨子里许多复杂的品质。这部电影让我们在平淡的岁月中,感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无常。我们都将接受生活的千锤百炼,但历经时代变迁之后,不变的是我们对幸福的渴望,对爱的守护和追求。
人性是及其复杂的,善恶存乎于一念之间。人们越来越关注小人物命运的话题,在面对选择时,人们不同的选择,表现出复杂的人性。通过电影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一出发人深省的警世寓言,将人性中幽暗晦涩,曲折复杂抛给观众。
观影的我们总是充满了正义感与同情心,而当我们身处其中时,我们又是否能够在深渊前驻足,守护好内心深处的人性之善?

宋洋 / 姜武 / 袁文康 / 谭卓 / 王梓尘

《暴裂无声》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片,还有对社会、人性、阶层等主题的探讨。深穴映射人性,爆炸增长的经济,暴裂难控的社会问题,男人无声的愤恨和伤痛。上层伪善残暴,中层冷漠自私,下层失语无力。
黑暗结尾,孩子没有寻回,真相没有昭显,这却是社会真相。有时恶人作恶,仅是为了与相同利益者变成真正的同盟。

影片接近末尾的超现实表现手法真是神来之笔,让观众原本陡升起来的希望瞬间浇灭。底层人物的压抑、渺小无助、绝望在那一刻聚成一团,死死地压在观众心里。影片对“失语”的精准展示,不仅敏感捕捉到了时代痛点,而且极为戳痛人心。
大量的隐喻和符号,编织了一则发人深省的警世寓言。猎物和猎人、羊和狼的高度对立贯穿始终,制造矛盾的同时也抒发了主题。赋予了《暴裂无声》集中的戏剧矛盾和尖锐的社会主题。符号隐喻亦真亦幻,处处情节皆有呼应,种种巧合相互碰撞,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感。
“黑色幽默”常常是利用喜剧的思维来揭露现实、嘲笑权威、颠覆常规;人们则在非常态的笑声中,解放自我,并重新看待世界的阴暗和浮华。
面对可怕滑稽的现实,表达一种嘲讽,悲惨中作乐,暴力中搞笑。让人哭笑不得之中领悟人生无常的真谛。

任素汐 / 大力 / 刘帅良 / 裴魁山 / 阿如那

《驴得水》是一部讲“理想如何破灭”的片子。一群老师展示了怎样将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它将聚众撒谎塑造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把恐惧当成球,打碎了谎言,留下一地鸡毛的真实。用黑色幽默手法讲了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大喜大悲两相照,笑过之后又需偿还以悲。

这个设定在1930年代的故事,认真讲述着过去,却意外同步完成了更具当代性的讽喻。故事讲的是农村教育,场景在民国,但实质上的内核,却是在讲男女两性的关系,讲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人对女人的伤害,讲述那些人心人性中的荒芜和残忍。
影片的成功与其鲜明的人物特点、出彩的人物对话、鲜明的戏剧冲突不无关系,直接的语言、夸张的肢体,镜头的转换,叙述的节奏,都带着一股浓浓的话剧味和舞台味。
虽然它遍布笑料又荒诞不经,但它背后埋藏的惨烈和绝望都令人心生寒意。在这场表演和博弈中,我们得以见证了美好的初衷如何被人性之恶所牵制,在外部压力下,人如何突变成恶魔和奴隶的全部过程。
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拼接”成一部完整的影片。你才会发现,看似不起眼的二三小事,蕴含着如此深厚复杂的情感。而这一切不需要太多的矛盾冲突,就足以让人共情。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别离与生死交织,安逸与无常交错,才逐渐趋于完整。这一切,需要用心去捕捉,用一生来品味。

陆运坤 / 李桂贤

这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是儿子对父母的献礼。没有摆拍,没有群众演员,没有剧本,在四年光阴里,他以一己之力记录了父母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人需要去凝视自己的生活。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乎命运。不分地域,所有家庭、所有人生的故事,都值得去书写。希望大家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告别时不至于遗憾。
父母从平凡生活中获得的喜乐,都与金钱无关、都与物欲无关,而是跟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心态有关,这部影片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代言人。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代代传承,春风秋雨,以一颗温暖虔诚的工匠心,保护传承千古文物。
近年来的文物类影视作品颇能“圈粉”。这些作品,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让我们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同时让文物、文化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王津 / 亓昊楠 / 屈峰 / 王五胜 / 王有亮

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该片用一种更年轻与平实的视角望进古老故宫深处,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
故宫内外,一道宫墙隔开宛若两个世界:宫墙内是安静的工匠生活,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宫墙外是繁华的都市生活,讲究的是更高更快更好。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
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片中推门的声音、雷电交加的声音、钟表的声音,还有每位修复师傅的面容等细节都几经斟酌取舍,值得细细品味,带给观众久违的平静与真实。

该片以全航拍为特色,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展示美丽中国、文明中国和生态中国。对纪录片而言这是代表当今最新航拍技术水平、航拍艺术水准和航拍叙述最前沿的的新时代影像中国故事。

全新的技术升级,4K超高清拍摄,12架载人直升机、70多架无人机,超过20多万公里的总航程,更是动用了卫星来采集数据。在卫星的影像之下,过去观众眼中纷繁的山河湖海都变成了有如叶脉一般清晰可见。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着重描绘出当今的生活图景。不论是高楼林立的CBD、气势恢宏的港珠澳大桥、海边宁静的小渔村还是五颜六色的梯田,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
《航拍中国2》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和影像叙事艺术,独特的空中视角运用、旁白音乐动画等辅助元素的运动、单集围绕一个地区的串联式叙述,独特视角和艺术叙述带给人们的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逐渐形成中国人的航拍美学体系。